河北省邱县杨省庄村一种粮大户在利用农机为小麦施肥。 新华社记者 赵鸿宇 摄
董俊义说,以前村里这些农田大大小小分成了100多块,最小的地块还不到0.3亩。2023年通过土地流转,田间小路和地垄经过简单整治成了农田,土地利用率得以提升,初步测算增加了近30亩,每亩地小麦玉米综合产量近1000公斤。
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河北农田规模经营比重逐年提升,小田变大田后,田块成方,沟渠成网,更便于机械化耕作、社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
记者了解到,在土地流转方式上,河北部分地方成立服务机构,依托社会化服务主体、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在流转中充当“媒人”“保姆”“裁判”,土地流转由过去农民自发自觉转变为基层政府或村集体规划引领,便于快速将土地成方连片。
15日一早,邱县兰庄村种粮大户兰大庆通过手机软件设定了小麦镇压机的作业线路,操控农机进行作业。兰大庆说,此前流转的农田相对分散,小麦镇压作业不仅效率低,还怕压错地,有的麦田重复镇压甚至会影响产量。2023年开始,在村委会帮助下,他又流转了一些农田,目前600多亩地连在一起,预计2台镇压机2天就可以全部完成。
规模化种植也降低了种粮大户的成本。兰大庆说,通过规模采购,农药、化肥、种子每亩成本比农户自己购买节省30元,农机作业成本每亩节省30元,总产量还能增加,平均下来每亩地增收100元左右,600亩地就是6万元。
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介入、规模经营,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兰庄村村民兰大福说,他家10亩土地流转,每年可以收到1万元租金,和自己种植收益差不多,不用种田后平时在附近务工,每个月还有2000元收入。
稳定种植也让种粮大户专注于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邱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殿坤说,他们每年都对种粮大户进行农技培训,不少人已经掌握了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准浇灌等技术,在节水节肥基础上让小麦产量逐年提升。